上海:邀跨国公司负责人找创新“盲区”

来源:新华社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按照规划,上海要在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跻身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行列。

  “在这个宏大的目标下,一些创新的‘盲区’不应再被忽视下去了。”这是在1日举行的“第2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来自外资跨国公司负责人的呼吁。

  “在大部分国家,围绕公开招标开展的政府采购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20%,政府采购已成为政府提升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昂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热拉尔·梅斯特雷表示,创新政府采购大有作为。

  “政府采购实质上是向市场寻求创新,每一个公开招标都可以是挖掘市场创新潜力的机遇。同时,它还可以起到战略政策杠杆的作用,在政府项目中引入创新,实现技术进步。”热拉尔·梅斯特雷说。

  热拉尔·梅斯特雷建议,上海开展公共项目招标时,应最大限度挖掘创造力和创新潜力,并使相关项目的最终用户积极参与进来,实现“增值创新”。

  目前,各地政府正大力吸引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及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让-帕斯卡尔·特里夸尔表示,“中国本土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是创新源泉,政府应予以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绩显著,不少中国企业从投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中获益,不仅接近了海外市场及特定人才,强化了与当地社会的就业、竞争力与研发合作,同时在一些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也实现成本最小化,得到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于企业研发的财政激励。

  “上海应当优先考虑将本土企业的国际研发活动与上海的科技创新计划相结合。如果能将海外研发中心的成果所得用于上海乃至中国市场,将会带来巨大的‘协同价值’。”让-帕斯卡尔·特里夸尔说。

  此外,要想减少现实中创新的“盲区”,必须重视新科技的研发、推广与使用。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彼得·汉考克表示,新兴的传感技术以及随之产生大量数据,将对政府履行职责以及各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公安部门可以实时收集重点公共区域的客流变化以及每位警员的位置数据,通过合理调配减少、防止交通阻塞和犯罪发生;空中和水下的传感器有助于政府部门实时了解污染排放源及排放量;通过追踪建筑工人佩戴的位置传感器和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防范意外伤害,及时对工作场所进行通风除尘……

  彼得·汉考克预测,将来如果参保人员遭遇交通事故,只需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将受损车辆情况上传给保险公司,系统即可自动估计相关维修费用,引导车主去附近维修网点,然后将维修费用直接打入维修点账户。

  “目前漫长而烦琐的交通事故理赔程序将演变成一个有规可循、无缝对接的智能系统”。彼得·汉考克说。